未來4年全球將有約60個FPSO新項目,浮式生產儲卸油船(FPSO)市場已經強勢復蘇,而中國船廠的崛起已經改變FPSO市場的格局。 市場研究咨詢機構Energy Maritime Associates(EMA)總經理David Boggs近日表示,FPSO市場已經重新站穩(wěn)腳跟,預計復蘇將持續(xù)到2022年。EMA的統(tǒng)計數據顯示,在浮式生產市場持續(xù)兩年的停滯之后,今年FPSO新合同已經達到11艘,與2014年持平,未來4年,全球將有約60個FPSO新項目,每年FPSO新項目合同最多可達17艘。 克拉克森在今年8月份發(fā)布的報告中稱,在經歷了
為滿足國際海事組織削減碳排放量的目標,由電力和燃料電池驅動的減速船舶或將帶來新一波新造船訂單潮,中國造船業(yè)有望迎來15年的黃金發(fā)展期。 克拉克森航運經濟學家Martin Stopford博士近日表示,隨著世界各國逐步向低碳未來發(fā)展,未來15年左右,造船廠將會迎來新的訂單熱潮。他認為,對蓄電池或燃料電池驅動、航速10節(jié)左右的新船的需求,全球造船廠的訂單量將在2020年代末重新回升,并在2032年前后達到頂峰。 Stopford是在近日挪威特羅姆瑟舉行的國際女性航運與貿易協(xié)會(WISTA)年會上發(fā)表的這個預測。這一長期預測是基于對如何實現
在日本眼里,中國造船業(yè)已經完勝日本,而在韓國眼里,中國造船業(yè)已經風光不再。中國造船業(yè)近日再度成為日韓媒體的焦點。 韓媒:中國造船業(yè)風光不再不再是行業(yè)第一 韓國《東亞日報》9月28日報道,2000年以后,以“價格競爭力”為武器,超越韓國的中國造船業(yè)正在搖搖欲墜。近年來一直處于行業(yè)領先的中國造船業(yè)競爭力下降,不再是行業(yè)第一。核心的價格競爭力存在局限性,品質與信任度也沒有任何起色。 報道稱,中國包攬了散貨船、中小型集裝箱等低附加值船舶的業(yè)務,2008年中國的接單量就超過韓國登上第一的寶座。之后,除了2011年,
韓國船企8月份接單量占全球新船訂單總量的42%,連續(xù)4個月訂單量位居全球第一。 根據克拉克森最新數據,8月份全球新船訂單量總計為129萬CGT、45艘。其中,韓國船企接單量排名第一,共計54萬CGT、10艘。位居第二的是中國船企,接單量共計32萬CGT、14艘。中國臺灣船企接單量排名第三,共計28萬CGT、10艘。日本僅獲得18萬CGT、8艘。 今年前8個月,韓國船企接單量同樣位居全球第一,達到756萬CGT、172艘。緊隨其后的是中國船企,接單量為570萬CGT、268艘。日本船企前8個月接單量排名全球第三,共計204萬CGT、85
盡管新造船市場存在波動因素,但是大部分分析師認為,大多數船型的新造船價格將在明年繼續(xù)上漲,定價權也正在逐漸回歸到船廠。然而,美中不足的是中國造船廠產能開始重新釋放,而這也將成為決定新造船價格未來上漲的最主要因素。 新造船價格未來18個月將繼續(xù)上漲 隨著新船訂單增加、船廠并購整合、干散貨運費上漲和建造成本上漲等因素的相互影響,新造船價在過于12個月一直處于上漲軌道。目前,克拉克森新造船價格指數自年初以來穩(wěn)步上漲,數據統(tǒng)計顯示,6月份散貨船、油船和集裝箱船新船價格指數為128點、150點和77點,分別上升3點、2點和1點。雖然新船訂單有所增加,但造船廠利潤依